這些年時尚圈接連爆出大新聞:巴西一位骨瘦如柴的模特兒持續減肥,最後死於厭食併發症;烏拉圭一位模特兒也因體重過輕,在伸展台上心臟衰竭而亡。這些消息讓社會大眾開始正視時尚圈長久以來標榜的「愈瘦愈美」的錯誤觀念,以及這些觀念如何深深影響全球女性的自我審美觀。影響所及,後來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時裝周,就破天荒禁止BMI(Body Mass Index;身體質量指數)不足18的模特兒走秀;而根據 WHO(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;世界衛生組織)的建議,一般人最適的BMI值應為22!
網頁
▼
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
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
plutoed--被降級、貶低的
今年天文界最大的盛事便是前幾天(7/22)發生的日全蝕 (total solar eclipse)了,不過大家若記憶猶新的話,應該還記得前幾年也曾發生一件天文大事,這件事還讓「美國方言協會」(American Dialect Society,會員多為語言學家、歷史學家、學者、作家等)在2007年召開的年會中,將其選為 Word of the Year「年度風雲詞彙」!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
marble ceiling--大理石天花板
這兩天各大報都有一篇報導,指出台灣的多數女性雖然已經走出廚房,走進職場,卻難脫glass ceiling effect(玻璃天花板效應),因為就拿公務員來說,女性公務員雖逐年增加,但全國的高官卻男性遠遠多於女性!到底什麼是「玻璃天花板效應」呢?
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
vice fund--罪惡基金
前兩年當全球經濟還很熱時,許多投資商品也因此在全球熱賣,其中最受投資人喜愛的還是各式各樣的 mutual fund(共同基金)。說起來,我們投資無非想賺錢,可是如果有人告訴你,你的投資是建立在別人的不幸時,你還會投資嗎?這幾年新興的投資商品 vice fund 就是一種「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痛苦上」的基金。
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
friend--加入友人名單
網路發達以來,一股強大的 World Wide Web Effect(網際網路效應)便襲捲而來。英文這個國際語言也可能因為網路而改變!大家都知道,friend是名詞,意為「朋友」,可是你知道 friend 也可以當動詞嗎?
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
approximeeting--差不多聚會
如果你隸屬三、四、五年級,應該都還記得學生時代與朋友相約時的諸多不便吧?那時的台北沒有捷運,只有久久來一班的公車,而且也沒有互動型網路地圖,因此遲到或找不到聚會地點有如家常便飯。最可怕的是,那時的人沒有手機,遲到或找不到地點時也不知該如何和友人聯絡,因此被放鴿子的慘事簡直數不完!
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
Bush's Brain 小布希的大腦
前美國總統小布希2000年就任後,因為常常講錯話、舉止失當、態度狂妄,因此有關他的笑話一直不斷。這些笑話大都在他唸錯字、缺乏 knowledge(知識)與 common sense(常識)、剛愎自用等上面打轉。下面便是一個取笑他「腦筋有問題」的笑話:
slow food movement 慢食運動
slow food 是相較於 fast food(速食)而創的新詞,指的是一種食物生長及飲食的方式:強調傳統的、有機的農業生長方式,以及欣賞美食與酒的生活態度。
「男」、「女」朋友大不同
我在大學教口語課時,有一次班上一對「班對」的女生提到她的一位「男性友人」幫她補經濟學的事,說:One of my boy friends came to my house and helped me with Economics… 話尚未說完,坐在隔壁的「男友」臉色馬上很難看,插嘴說: What boyfriend? How many boyfriends do you have?
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勇者無懼 vs. 膽小如鼠
俗話說「一種米養百種人」,有些人天生膽子大,天塌下來也不怕;有些人則天生無膽,連聽到喇叭聲都會尖叫。英文裡有許多形容人「勇敢」和「膽小」的字,各有各的特色,不能混為一談,現在就讓我們來分辨一下: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VII
迷思七:如果沒有從小學英語,英文能力不可能好
台灣坊間的兒童美語補習班在招攬生意時,都會打出「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」之類的口號,文宣中也常出現類似「迷思七」這樣的文字,彷彿在恐嚇最捨得花錢在小孩身上的父母:如果你不儘早讓你的小孩補英文,他就會「前途無亮」,一輩子毀在你手裡!難怪不管經濟多麼不景氣、百業如何蕭條,兒童美語補習班、雙語/全美語幼稚園仍欣欣向榮,大賺其錢。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VI
迷思六:學英語只要把語言本身搞懂就好
我在美國求學多年,前幾年最令我感到挫折的,不是唸書考試時的辛勞,不是日常瑣事的煩擾,而是在與一群美國朋友聊天時,那種「每個英文字都聽得懂,卻不知哪裡好笑」的那種尷尬感。偏偏美國人又最愛講笑話、電視裡每天播的又是情境喜劇、好笑的脫口秀,相信我,那種「眾人皆笑我獨茫」的滋味真真不好受!!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V
迷思五:要學標準英語(發音),一定要找沒口音的老外學
我在大學教「英語會話」、「英語口語練習」的課時,常會要求學生做課堂討論與即席報告,並要他們下課後私下找同組的同學練習英語對話。每當我發現有些同學彼此用英文討論或交談時態度並不是十分積極,便會問他們何故。大家的答案都差不多:「同學們的英語能力都差不多,發音也不好,這樣彼此練習有用嗎?」、「英文會話要進步,應該找老外來練習才對呀!」、「要練習發音,聽錄音帶練習不是比較可以容易學得標準嗎?」…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IV
迷思四:學英文一定要熟背文法
對許多人而言,英文最令他們頭痛的地方就是文法了。不可否認,文法在英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,尤其是「閱讀」與「寫作」。閱讀時,若你不知道一個字的主詞、動詞為何,便很可能會誤判這個句子的原意;寫作時,若你不知道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主詞、一個主要動詞,則造出來的句子可能令人迷惑、不知所云。但「文法」並不是英文的全部、也不應該是英文的全部。為什麼呢?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III
迷思三:閱讀時遇到不懂的單字,務必查字典以求確實了解
很多同學上英文課時有個好 / 壞習慣,那就是要把字典或翻譯機擺在桌上或手摸得到的地方。遇到這種情形,我總會問同學:如果你看中文不查字典,看英文幹嘛查字典?同樣是閱讀,只是語言不同罷了,為什麼要因為語言不同而改變閱讀方法呢?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II
迷思二:背字典是增加英文字彙能力的不二法門
有些自祤英文程度很好的名人,在談到學習英文的方法時,都會提到他們「背字典」的苦工夫:一頁一頁,一字一字,鑿壁借光,懸樑刺股。據我所知,到現在還有很多英文老師經常鼓勵(或強迫)同學「背字典」,彷彿只有藉由這種方式,英文才能進步,字彙能力才能增加。
其實這種不論是非、拿起英文字典從 A 到 Z 死 K、卻還沾沾自喜的行為實不可取,因為單字量的增加,只有在這個單字對你「有意義」的前提下,才可能記得牢、記得久。一個字若是在脫離上下文及情境(context)的情況下強記死背,只可能在幾天後、或不常使用它的情況下自然遺忘。這是為什麼許多嘗試背字典的同學常常抱怨「背越多,忘越多,背越快,忘越快」。
破除學習英文的七大迷思 Part I
如果你有機會向英語很好的人請教他們學習英文的方法,並將他們的長篇大論綜合整理,會發現這些方法其實十分類似。同樣的,如果你觀察那些英文老是學不好的人,也會發覺他們的學習方法及觀念其實大同小異。既然如此,在我們花盡大把銀子、追求英文進步的同時,為何不老老實實的談談這些「有效的」與「無效的」學習方法及觀念、甚至破除學習英文的迷思呢?